沉与浮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5 23:48:17
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与浮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与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

培养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激发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A、教师用:马铃薯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2只,食用油、水银等。

B、学生小组实验观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马铃薯各1个、搅拌棒、食盐、盐勺等。

教学重点:改变盐水的浓度,使马铃薯悬浮在水面上。

难点:马铃薯沉浮还跟液体有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今天我们桌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是沉还是浮。你打算怎么把它放进水里去?

课件引导(学生淹马铃薯)

观察到了什么?

是沉还是浮?(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也试一下――――怎么浮了?

谁愿意到老师这儿试试,给大家看一看?(结果都浮了。)

这是为什么?是老师的水缸大?水多?马铃薯有轻重?还是有另外原因?

讨论:两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马铃薯的沉浮

1、是跟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系

2、是跟水的多少有关系

3、是跟放进去的动作有关系

4、是跟水有关系

老师的这缸水跟你们的水不一样,能观察出来吗?

三、选择研究方法,组织探究

这水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吗?

怎样才能知道老师的水里有什么?(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不能用嘴尝!)

设计实验,证明老师的水槽里是盐水。

实验一验证水中有盐(演示)

v操作步骤:

v1、取铁皮木夹;

v2、取水1-2滴;

v3、点燃蜡烛;

v4、加热把水烤干,观察留下什么。

第一阶段小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清水中马铃薯是沉的。

新问题:盐水中马铃薯为什么会浮?

实验二:自己制作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

1、分发刻度杯;

2、指导实验方法:

取水200毫升,再一勺一勺地加盐,边加边搅拌,同时观察实验中的变化。记录下用了多少盐,刚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加太多会融化不了。(进行计时)。

汇报加盐多少。

加盐

(勺)

1

2

3

4

5

6

7

8

沉浮

情况

第二阶段小结:现在你知道了,盐水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马铃薯就浮起来了。

四、在实验中探究新发现,解决新问题

1.新问题:为什么清水中马铃薯沉,盐水中马铃薯就浮?

讨论: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启发观察加盐后杯中满了多少)

用天平称清水和盐水哪个重。(条件:一样重的空杯子,再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

测定结果: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所以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其实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你加了许多盐,水的体积却增加不大,所以这水变重了。)

除了盐水,其他物质能使水的重量增加吗?

2.认识不同的液体,同体积的重量不一样的,液体越重,浮力就越大。

3.取食用油、酒精、蜂蜜各一杯;用马铃薯实验,(或食用油、酒精、水,用蛋实验)

猜测:哪一杯的浮力大,哪一杯的浮力小?

五、总结与扩展:

1.总结:我们通过做实验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这是因为同样多的盐水比清水重。重的水就比轻的水浮力大。如果我们这里有很重很重的“水”,它就能浮起清水中下沉的物体(出示水银)。你们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要想想它会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课件展示:

死海――世界上盐度最浓的盐水湖;

我国也有许多盐水湖;

为了旅游的需要,人们制成人工盐水湖……

六、练习与应用:

1、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体积大小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2、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还可以有那些?(继续实验)

3、食用油-清水-盐水-水银,哪种液体浮力最大?

沉与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

准备一些物体,如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小塑料块、橡皮泥等,把这些小物体浸没于水中后放手,它们分别会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请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物体的上浮或下沉。

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

交流一:上浮的物体有小木块、小塑料块、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小铁块、橡皮泥。

交流二:上浮的物体最后漂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最后落到容器的底部。

交流三: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交流四: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呢?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物体浸没在中的浮与沉。学生交流观察结果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演示活动一:

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500mL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演示活动二 ……此处隐藏7096个字……、为什么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却浮起来了呢?

五、请小朋友们利用篮子里的东西互相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把纸用石子压住,把硬币放在塑料杯里………。)

六、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会浮上水面。

教学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一个突然发现。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沉与浮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 与沉的条件。通过学习浮与沉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 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和热情。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 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 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 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 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 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 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 气球。

【教法分析】

本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浮沉条件,因此必须放手 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应首先 以趣味浮力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善于及时、自然地引导由观 察浮沉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 从而设计、实施有目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 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多举一些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 决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时,除了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外, 还应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说理,解决问题。另外,学 习本节内容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易的密度计和潜水艇的模型,以 加深对密度计、潜水艇原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②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 ③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 过实验,观察玻璃瓶的上浮、下沉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 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 释密度计、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 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与其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一只新鲜鸡蛋,25 个盛水容器和 25 个玻璃瓶。视频、图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的活动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 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 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 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 在水中任一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 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 内容。 举例、思考、讨论。 用贴近学生生活 的情景引入新课。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一)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 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 向水中慢慢加 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 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 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 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 供参考) ? (b)教师引导得出搅 (a)学生观察回答。 培养学生善 于交流与合作的 精神和归纳概括 的能力。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 拌的目的, 一步一步 让学生建立起加盐 水是改变液体密度 的概念。 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 增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 (c)学生观察发现, 么现象出现? 鸡蛋上浮了, 有的学 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生很吃惊。 (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 ?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d)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 学生,让他们分析 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 出这种现象出现的 态; ?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 原因。 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 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 它下沉和上浮; ?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要求:用盛水的容器和玻璃瓶完成 实验,并填写观察的结果。 学生动手实验, 发表见解,讨论交 立经验, 获取实验 教师矫正学生总结出的物体的浮 流。自己总结物体 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 的浮与沉条件。 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 小。 ① ②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 物体处于悬 数据 亲身体会, 建 浮或漂浮状态; ③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1.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看书,讨论分通过实际应 用,激发学习兴 观看放映,总 趣。 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计 析密度计的原理。 的原理。 2.让学生观察“潜水艇”模型课 件,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结潜水艇的工作原 将较复杂的问题形象、直观地表示出 理。 来,使学生容易接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弄清热气 球的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的爱 列举我国古代 国 热 情 和 民 族 自 思考与讨论:你煮过饺子吗?生 劳动人民利用浮力 豪感。 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 解决问题的实例。 熟的饺子浮起来了,如果把凉的熟饺 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 么?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 紧扣目标,回 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 顾一节课的收获知识。 从 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提出学习的困惑。

《沉与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