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素材
写作的素材1清凉的雨丝
雨一直在下。清凉的雨丝随风飘洒在脸上,并不像冬雨那样冰肌寒骨,所以人们脸上依旧泛着喜悦的光彩。春雨是缠绵的,有点争先恐后的样子,好像是天空的倾诉,想融入大地的怀抱。早春像一幅画,随着雨水畅快地滑下来,恰到好处地向四周流去,在深褐与浅绿、嫩黄之间,泾川这个古老的城市就成了雨中的风景,孤独而美丽。
花瓣般的雨伞
湿漉漉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河。街上的人们撑着花花绿绿的伞,仿佛是浮在水面上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来来往往的行人,早已脱下了深色的冬装,换上了合体艳丽的春装。历经整整一个冬季的萧瑟,人们翘首以待的春雨在大自然的恩赐下降临了人间。
春的和谐旋律
静静聆听那嘀嗒嘀嗒的声音,那是春雨的倾诉吗?她偶尔低语,偶尔高唱,偶尔呻吟,偶尔叹息,生动灵活,充满了立体与层次之美。你会以为春风吹拂、阳光和煦才是春,但此时此刻我却觉得那如烟、如雾、如丝的绵绵春雨更能给春天增添活泼的气息。你听!当雨掉在亭面上“嘀嗒嘀嗒”,就像奏着打击乐。雨下到湖里“叮叮叮”地唱起来,水面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似水花姑娘在轻盈地跳舞……啊!这春雨声,不正是春的和谐旋律吗?
春雨似薄薄的轻纱
阴霾的天气,不是很冷,淅淅沥沥的天水不紧不慢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让那禁锢已久的心灵在这个春天来临之际慢慢潮湿起来。一会儿是雪,一会儿又是雨,不一会儿的时间,窗外面的世界就笼罩在雾水朦胧中。刚刚泛起一层绿色的柏树、倒柳,还有那几株高大的榆树上,轻轻地披上了一层白色的雾,又仿佛裹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远望去,煞是好看。
写作的素材2残缺的土城墙
这是个有百余户的山村,她紧贴在向阳的山脚下。村庄后边的半山坡上至今还保留一段残缺的土城墙。城墙上长满了蒿草,墙壁上还烙印着弹痕的创伤。
这土城墙是日本侵华时强令村民们修筑的。小日本大搞聚家并村,自以为只有如此才固若金汤……
解放后,人们拆除了城门,推倒了城墙,只留下这半山坡上的这段残墙。
那一年,村里的一些年青人主张把这段残墙全部拆掉,说它有伤村庄的风光,村干部和多数村民们都纷纷反对。
它是日本侵华的佐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的霸道。它也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同时也激励着人们该如何奋发努力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家乡。
写作的素材3盛开在童年的油菜花
今日天气不错,阳光很温暖,心境更新完毕!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十分喜欢这两句诗,因为字字句句都是我此刻内心的真实写照。童年,它永远是我心上抹不去的斑斓风景,只是随着长大、随着岁月的递增而变得破碎不堪,再也无法复原最初的一切。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成片成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它们总是盛开的那样悠然而美丽。那时的我只要一钻进那片金黄色的天堂中,便再也没了踪迹。总是惹得爷爷奶奶满世界找寻我的影子,而我总是在金黄的花海里偷笑,乐此不疲。
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总会吵着让爷爷给我扎一个风筝,然后拉着爷爷的手去放风筝。柔和的春风将风筝带上天空,然后我会欢乐的给爷爷唱我新学的歌。从不担心我的风筝会和其它风筝打架,也不怕它会不幸地挂在树上下不来,因为这一片油菜地都是我的天地。四周的油菜花馨香而浪漫,好像我和爷爷的脸庞也被涂上了金黄色的微笑。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也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盈满全身,好似沁入肺腑,让人无限陶醉。我总是忍不住躺在这松软的泥土上,抬头看看天上穿梭于云层间的风筝,真是惬意无比,那时小小的我真想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
油菜花盛开的日子是我最欢乐的日子,一有空,我就拉着奶奶去那大片大片的油菜地。奶奶是来除草的,而我就去找小伙伴。我们无拘无束地奔跑在天地间,时而捉迷藏,时而嬉戏打闹,挥洒一路的欢声笑语。有时候手痒痒,还会采下一簇金花,为小伙伴扎在头上,或者也为自我编一个花环。当然,此举动没少挨大人的骂,可是我们依然是欢乐的。没有小伙伴的日子,我就独自蹲在奶奶身边,看着田地上小小的蚂蚁顶着食物跑来跑去,有时候还会用树枝逗逗它们,直到把自我搞得很狼狈,衣服上到处都弄得脏兮兮的,才肯跟着奶奶回家。
油菜花的金黄色能够说是我童年里最深刻的一抹色彩,以往那样真实地出此刻我最欢乐的童年中。而此刻我住进了城市,很少见到同样的金黄,偶尔回老家,当我看到同样盛开绚烂的油菜花时,却再也没有当年的感觉了。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我明白,那个属于我的欢乐童年已然离我远去。
可是我明白,在我心底的某个小角落。会有一大片馨香的金黄,它们花开不落,还有那些单纯的笑容,总是那样迷人
写作的素材4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这是鲁迅小说《社戏》对传统戏曲惟妙惟肖的描述。
看社戏是传统上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它不光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戏曲演出,也起到了居民社会交往、商业贸易、文化传播、宗教仪式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如今在隐藏于市井陋巷的戏台子前,那些听得起劲的观众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如今,不少剧团难以靠门票收入维持,常常需要演员们贴上自己的退休工资进行演出,另外还依靠一些观众的资助。
这只是中国地方戏曲面临危机的一个缩影专业演员稀缺、经典剧目面临失传、经营不善、受众群体狭窄,这些问题让一些地方特有的传统戏曲岌岌可危,就像它的表演者和欣赏者一样垂垂老矣。
当前,传统戏曲有两个较为极端的发展方向。
一是诸如京剧、昆曲等极个别主要戏种成为公认的高雅艺术,有政府的支持,又被贴上精英文化的标签,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受到重视。
二是大量生存在民间的地方戏曲,它们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更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尽管一些地方也试图保护这些剧种,但是更多的是施以博物馆式的保护,这使得它们像化石一样失去了生命力。
一些人认为,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就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可是,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中,抱残守缺只会让文化隔绝于世。
戏曲文化要重新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要放下架子,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观众喜爱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保护和弘扬传统戏曲艺术,还要善于借力打力,让活跃在民间的文化人、表演爱好者与观众参与,尤其要创造机会吸引年轻人。
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组漫画、一篇微信热文,都可能成为传统戏曲发展的契机。
写作的素材5提起贺年片,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近代才兴起的“洋玩意儿”。其实并不然,据笔者查考,贺年片源于我国汉代,距今有的悠久历史。不过,在汉代称贺年片为“名谒”或“通刺”。
唐、宋时期,贺年片除沿袭“通刺 ……此处隐藏11336个字……于有一辆出租车来了,他们上了车。
那人问:“你到哪?”朋友便说自己家的方位。那人说:“顺路,我比你住得远些。”
出租车到了朋友的楼前,他开门时,对那人说了一声“谢谢”。朋友发现,那人还很年轻,是一位很时尚的男孩,他的头发染得黄黄的。他对朋友挥挥手,嘴角微微一笑。
朋友告诉我这件事,仍沉浸在当晚的快乐当中。他说他以前看不惯那些染着黄头发蹦蹦跳跳的男孩,他们给自己的印象是不负责任的,轻率的,但经过这一晚,他的观念彻底改变了。
我能体会朋友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激可能是一生一世的。
但在座的另一位朋友却说:“假如,打伞的不是那个陌生人,而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想呢?”
这个问题提得真妙。假如我们的爱人、亲人、朋友给我们打伞,还会这样感恩吗?在我生命中,父母不知给我送过多少次伞,但在脑海中却毫无观感。
感觉常会捉弄人,真正爱你疼你把你当成心肝宝贝的人你会麻木不仁,而与你只是惊鸿一瞥给予你举手之劳帮助的你反而会铭记一生。
假如,我们能换一种思维,把对陌生人的感恩转移到你与爱人之间、与亲人之间、与朋友同事之间,那么我们人生中将会是遍洒温情的阳光吧。
7、惨剧是可以避免的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在美国纽约考察。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来到曼哈岛附近的桑德维尤公园欣赏冬天的美景。
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一阵声嘶力竭的叫喊:“救命哪,救命哪!”我循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从脚下突然裂开的冰洞,掉落到水温只有1摄氏度左右的冰水中。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洞,潜入水中,搭救遇险的伙伴。不料,那个落水的男孩可能因为极度紧张,竟然死死地抱住了前来救援的伙伴。两个男孩在水面上冒了几冒,就双双沉下水去。
眼看惨剧就要发生,桑德维尤公园的紧急救助队带着救助设备,及时赶到了事故现场。其中两位救助员立即跳入冰洞,潜水救人,其他救助员则在冰面上铺设木板、木梯子等设备。不一会儿,两个落水的男孩都被拖出水面,并立即由早已赶到的救护车送到附近的医院抢救。
据第2天上午出版的《纽约时报》报道,这两个男孩要不是在2分钟内被公园紧急救助队员熟练地从冰水中救出,其结果不是被溺死就是被冰水冻死。
过了几天,我又一次来到桑德维尤公园,只见东河旁边由公园安全管理部门和紧急援助队共同竖起了一块醒目的黄色牌子,上面写着“冰上活动安全注意事项”。在牌子的顶端还绑着一根30厘米左右高的小木桩,上面挂着一支两米多长的木柄金属矛头、一架木质长梯、一捆尼龙绳,绳子的一端还连着一只水桶。当意外发生时,救助人员可以在水桶中装满水后,用力扔到冰洞中,让落水人员抓住绳索,并沿着平铺在冰洞附近的梯子爬到安全冰面上。
我觉得这一套东西很有新意,美国人竟然把消防系统的一套办法变着法子用到了冰下救人中。救护队长说的一句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安全预防措施到位,灾难就很难发生。”
8、忽然想到
(一)虽然二号“圣人”孟轲说过:“食、色,性也。”经书里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但这只是说了一切动物的本能,并没有揭示人之为人的特质。猫狗也要饮食,猫狗也有男女——我们称之为公母或雄雌。如果仅以食、色为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还有多少呢?以身体写作者,视人为猫狗。
(二)物质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会荒废了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没有精神生活的世界,可以是喧嚣的、浓烈的,但不会是理智的、久远的。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没有理智与久远,喧嚣、浓烈转瞬即逝,此所谓瞬息繁华。
(三)“读书无禁区”。有人坚决反对。换一个说法:“开卷有益”,反对的人就少一些。人们喜欢平和,其实,两句话的意思是相近的。如果读书有禁区,那么谁有资格划定与监管禁区?结论:必须是读书无禁区的人,否则,他怎样知道什么书当列入禁区?然而,又有谁能根据什么特许某些人而不是所有人“读书无禁区”呢?
(四)精神生活可以有指导,不能有监管,因为无法监管。秦始皇想监管,把一切他以为应当列入禁区的书都付之一炬,结果人们把它藏在墙壁里、头脑中。待到秦王朝一灭,这些划入禁区的书籍反成了汉王朝的国家指导思想。禁的结果,是加速其流播。与其徒劳无益地东堵西禁,不如花气力培养人们思想的能力。
(五)神农尝百草,才知道百草的性味。精神活动,也是如此。“五四”那一代人,打破了思想禁锢,遍尝了中外思想的性味,这才出现了思想界群星灿烂的局面。在精神生活中横加干预、设置禁区,看似安全,其实危险,它会降低民族的精神体质,使精神园地凋零。
(六)培养民族的精神辨别力,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建设。这比禁止、封杀要困难得多,却有效得多,也有益得多。
9、孤独的鲁迅
《学习时报》5月31日刊登李洁非的文章说,近日,无意间从网上读到一篇为鲁迅抱不平的文章,里面提到:“在《萌芽》论坛上看到一张投票的帖子。问题本身就十分可笑,问‘韩寒,郭敬明和鲁迅谁更伟大?’。更可笑的是,前两者的得票数竟远远超过鲁迅,鲁迅的得票数只有可怜的几张。
多年间,鲁迅因为远远走在前面也走得太远而孤独,现在他却因为人们没有思想甚至不愿思想而再次陷入孤独——一种截然不同的孤独。”从欢呼郭敬明、韩寒比鲁迅“更伟大”的青年嘴里,在这后面,我看见的是读图时尚、《大话西游》、歌星、电子游戏、贺岁片、聊天室……诸如此类的文化符号那兴高采烈狂舞的面孔。
问题不在于这些东西流行,在于它们居然击败了鲁迅。正常的情形原本是,它们不妨流行,但不会也不应该撼动鲁迅所象征的人文精神在我们社会的根基。今天的“孤独的鲁迅”似乎意味着那样的境界和心灵正在失去景仰和崇敬,意味着人们纷纷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当鲁迅的孤独不再来自他本身的超世拔俗,而来自外部的时代性的精神平庸和畸态;当鲁迅不复以他筋骨嶙然的思想刺醒和刺痛现实,相反却只遭到眼神空洞、脸上挂着痴笑的人们无动于衷的漠视,这情形的的确确是极其“可悲与可怕”的!
10、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有位妈妈对我说,她有两个儿子,因为心态不同,命运就大不相同。大儿子心态不好,遇到什么事总说:“太糟了!”小儿子心态好,遇到什么事爱说:“太好了!”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带小哥俩去公园玩,不巧那天公园关门了。大儿子说:“太糟了!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一来就关门!真气人!”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小儿子却说:“太好了!我可以到别处去玩,也许别的地方会更好玩儿!”他跑到小树林里,又抓蛐蛐又看蚂蚁搬家,玩得兴高采烈。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找了个对象,他觉得媳妇这不好那不好,处处不如意,整天不高兴,后来离婚了;小儿子成了家,他觉得媳妇又好看又贤惠,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你看,”她说,“两个儿子都是我亲生的,我不偏不向,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呀?”
我说:“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人的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文档为doc格式